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文藝》第176期

跟《臺灣文藝》第176期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臺灣文藝》第176期有關的相片,第1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臺灣文藝》第176期

《臺灣文藝》,文藝雜誌,1964 年4 月 1 日由吳濁流創刊、臺灣文藝雜誌社出版。原為月刊改季刊,第56期後再改為雙月刊,共出刊 187 期,2003 年4 月停刊。第170期至第187期由傅銀樵主編、巫永福發行。第5期〈本刊宗旨〉指出:「本刊提供青年作家耕耘、勇敢地擔負起來共建有中國文化格律的文藝、不拘形式門戶派別」。藉由舉辦臺灣文學獎、培育本土作家、提倡自由創作,《臺灣文藝》成為當代臺灣文學承先啟後的要角。

第176期小說有黃娟《楊梅三部曲》第一部,以日治時代為背景的〈歷史的腳印〉、魯子青談愛的〈懺情記〉;詩有李文東〈故鄉的老榕樹〉、王宗仁〈童年橋〉、尹子〈亂源〉、陳雋弘〈課堂上〉等。專論有傅銀樵整理〈人文對談:李喬V.S葉國興──飲食文化的反省與創造〉;談文學的有李喬提出如何突破臺灣文學現有困境的〈台灣文學的發展〉、錢鴻鈞談鍾肇政《怒濤》意識形態的〈《怒濤》論 日本精神之死與純潔〉、呂新昌〈談吳濁流小說的翻譯──專訪林鍾隆老師〉;論政權意識的有黃國師認為應包容與創造自身新文化的〈中國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巫永福談語言與文化轉換影響的〈我們的創作問題〉、黃榮洛寫政權剝削文化的〈剝狗皮物語〉。

《臺灣文藝》: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73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臺灣文藝》第176期 / 撰寫者:邱歆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71106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取得對象
張良澤
取得方式
借閱
資料來源
1.吳濁流主編,《臺灣文藝》第176期(臺北:臺灣藝術社,2001)。 2.張金墻,《斷裂與再生──《台灣文藝》研究》(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 3.「臺灣大百科全書:臺灣文藝」(來源: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73,檢索日期:2020.10.05)。
撰寫者
邱歆
貢獻者
創辦人
吳濁流

社長
杜潘芳格

社務委員
杜慶壽

社務委員
陳永興

社務委員
利錦祥

社務委員
賁馨儀

社務委員
林文欽

社務委員
錢鴻均

社務委員
陳志銘

社務委員
鄒武鑑

社務委員
陳來興

社務委員
吳成三

社務委員
郭錦坤

社務委員
王世勛

社務總監
台灣筆會

台灣筆會會長
李喬

總經理
張國男

藏書家
張良澤
創作者
傅銀樵主編、巫永福發行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1/06/20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版本
原件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