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藝》,文藝雜誌,1964 年4 月 1 日由吳濁流創刊、臺灣文藝雜誌社出版。原為月刊改季刊,第56期後再改為雙月刊,共出刊 187 期,2003 年4 月停刊。第170期至第187期由傅銀樵主編、巫永福發行。第5期〈本刊宗旨〉指出:「本刊提供青年作家耕耘、勇敢地擔負起來共建有中國文化格律的文藝、不拘形式門戶派別」。藉由舉辦臺灣文學獎、培育本土作家、提倡自由創作,《臺灣文藝》成為當代臺灣文學承先啟後的要角。
第176期小說有黃娟《楊梅三部曲》第一部,以日治時代為背景的〈歷史的腳印〉、魯子青談愛的〈懺情記〉;詩有李文東〈故鄉的老榕樹〉、王宗仁〈童年橋〉、尹子〈亂源〉、陳雋弘〈課堂上〉等。專論有傅銀樵整理〈人文對談:李喬V.S葉國興──飲食文化的反省與創造〉;談文學的有李喬提出如何突破臺灣文學現有困境的〈台灣文學的發展〉、錢鴻鈞談鍾肇政《怒濤》意識形態的〈《怒濤》論 日本精神之死與純潔〉、呂新昌〈談吳濁流小說的翻譯──專訪林鍾隆老師〉;論政權意識的有黃國師認為應包容與創造自身新文化的〈中國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巫永福談語言與文化轉換影響的〈我們的創作問題〉、黃榮洛寫政權剝削文化的〈剝狗皮物語〉。
《臺灣文藝》: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73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