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調布袋戲流傳到台灣,分布範圍不廣,主要流行於中南部廣東移民地區。主要內容大多是文戲,包括《師馬都》、《莊子破棺》、《高良德》、《蔡伯喈》等。
潮調樂曲要牽韻「伊~呵~」,曲多段落少。較短的戲唱下來也要六七個小時。潮調聽起來相當淒清,音樂進行一疊又一疊,最大的特色是「一唱眾和」。主唱者將音樂旋律唱到一個段落後,所有後場樂師跟著唱最後幾個音。相較於北管的鑼鼓齊鳴,令人振奮;潮調文雅悅耳,文辭婉約,適合在深夜品味,故有「北管好暗頭,潮調好暝尾」戲諺俚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