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原文/譯文大槺榔聚落的形成,一般認為最遲在康熙4年(1665)由漳州詔安籍移民涂遠招佃開墾。 部分學者認為大槺榔莊早在荷西時期,此地應已隨著顏思齊等登上歷史舞台,因其位於魍港內海河口地帶,無論取水運輸行船均相當便利。 先民入墾大槺榔的過程中,涂姓在大槺榔地區歷史發展佔有相當程度的地位。據信永曆19年,由於來自於漳州府詔安縣的涂達(應為涂遠之筆誤)為開發大槺榔莊代表人物。大槺榔莊也在康熙56年(1717)出現於史料上,當時屬於諸羅縣下外九莊。 而地名由來,從字面上來看,應為反應建莊之初,周邊地區遍佈槺榔,故名之。
乾隆臺灣輿圖大槺榔莊
從大槺榔莊的廟宇來看,大槺榔形成時間極早,其中位於聚落中心的開基祖廟,更是康熙20年(1681)便已創設的廟宇。 從現有資料顯示大槺榔屬於以涂為主要姓氏的聚落,傳統小地名包括尾厝、廟仔後、楊厝內、竹圍仔、外龍仔、過溝、土溝堀仔等。
從開基祖廟的紀錄提及開莊創始者為涂遠, 同6房18人自漳州府詔安縣仙堂荷仔埔社,於康熙20年(1681)渡海來臺。建莊之初,地處荒蕪,槺榔遍地,聚落所在還有彎曲的河溝,被稱為大龍溝。地勢平坦容易開發,加上飲水取得容易,對於先民來說屬於極佳的基地。眾人遂在此結廬開發,許多人陸續前來,形成相當規模聚落,誇稱曾有千餘戶人家。
實際上,從日治時期的圖面來看,今日大槺榔核心部分聚落的形貌,已然成形。明治年間的臺灣堡圖可以看到南側的荷包嶼湖的存在,兩條自荷包嶼湖延伸出的溪流,將大槺榔莊切分成數塊。本建築所在位置,大約位於聚落中央偏北。可以看到當時的大槺榔庄的道路系統四通八達,水文系統的紋理也相當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期大槺榔庄周邊墓地的配置型態,均為規模不大的小型墓地,相較於西側大規模的墓地相去甚遠。
明治時期的大槺榔聚落
從大正時期的臺灣地形圖來看大槺榔,可以瞭解聚落的規模與環境,應該在此時已經大致定型。隨著嘉南大圳相關水利系統的建立,原本穿越聚落的河道,搖身一變成為灌溉排水設施。
大槺榔的西側則是可以看到當時應有相當規模的竹林,分布於河岸附近。連帶著在聚落東側的道路旁側也有竹林。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南邊的荷包嶼湖,已經陸化轉為耕地。大槺榔大致延續這樣的規模,到今日變化不是很大。
史料摘要本計畫標的建築位於嘉義縣朴子市大槺榔聚落,保有傳統民居建築型態,與周邊留存的清代與日治時期歷史老屋,共同呈現濃厚的時代氛圍,對歷史文化、街道景觀與地方觀光皆有相當的影響力。
本建築的維持除了其既有在歷史及環境區位上有相當的重要性外,由於本建築屬於私有老建築,但尚未納入文化資產保存範圍。適逢文化部希望以民間自發性力量,保存具備未來文化資產保存潛力的老建築。本計畫依據民國106-109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城鄉建設-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文化保存-具文資潛力之老建築保存與再生計畫」提出,祈冀透過本次計畫申請,老屋本身的傳統建築價值能得以延續,並順應歷史發展過程使用需求,搭配大槺榔聚落歷史景觀與氛圍所形成的歷史區域,得以共同維持其歷史環境發展,使歷經歲月與侵蝕的老屋,在未來繼續立足於地區重要歷史文化發展之節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