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桃花心木栽培記錄之照片系列:果實及種子

桃花心木栽培記錄之照片系列:果實及種子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桃花心木栽培記錄之照片系列:果實及種子

此為橫式有白色邊框的黑白照片,畫面中可見若干植物果實與種子陳列於襯墊之上,下方並置有一把尺,可能是作為比例尺之用。照片背面有黑筆書寫文字「橫放封底裡」,經查林業試驗所(以下簡稱為林試所)1958年6月刊出的《林業推廣專刊》,該期以〈桃花心木之栽培〉為題,封底裡頁面即可見此張照片編列其上,從圖說可知影中物為「大葉桃花心木之果實及種子」。

 

根據〈桃花心木之栽培〉一文,日治時期之初,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開始將桃花心木引種栽培於嘉義、高雄等南部地區,且據調查,通常在海拔400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帶生長狀況最為良好,媲美原產地中美洲及西印度。而坐落嘉義淺山的林試所中埔分所,從分所澐水辦公處(海拔約182公尺)、大士鳥林區(海拔約350公尺),到八寶寮工作站(海拔約500公尺),便成為日治時期以降,主要引種栽培桃花心木的區域。從該篇文章的介紹可知,當時桃花心木的大致栽培流程包括:採種、養苗、整地,以及造林。一般來說,果實成熟後會自然裂開,裡頭所藏的約莫50顆帶翅種子接著隨風飄揚,如幸運便能順利落地發芽生根。但為進行桃花心木的造林工作,相關人員必須趕在桃花心木果實將屆成熟前及時採收果實,並等候其後熟而開裂、種子自然脫離,此時便可將種子收集起來並行乾燥處理,待日後播種於苗圃。

 

由於桃花心木生長狀況佳,成材速度快,又材質堅硬細緻、花色紋路殊美,為當時相當受市場青睞的珍貴木材,林試所自然將其視為重點造林樹種之一。唯當時桃花心木母數株數不多,結實率亦低,種子實難以自給自足。雖可向原產地購買種子,但非長久之計,必須進一步透過改良撫育方法,增加母樹數量與其結實率,或是另行插條(即扦插)繁殖策略,補足種源不足的缺口。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桃花心木栽培記錄之照片系列:果實及種子 / 撰寫者:林業試驗所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6558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取得對象
鄭宗元
撰寫者
林業試驗所
創作者
不明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46 ~ 1958
媒體類型
照片
尺寸
12×9.2×0.1
材質
黑白明膠銀鹽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