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杜忠誥〈潛龍〉,2017年(民國106年)作品,墨、紙,64×118 cm(草書)、64×10 cm(小行書)。造形錯落均衡,變化和諧,力求達致傳統典範之高度。(圖2)杜忠誥〈魚躍·鳶飛〉,2017年(民國106年)作品,墨、紙,140x59.5 cmx2。用筆縝密精微、線質遒厚勁澀,運用個人在古文字及篆草書上之特長,發展出別具一格的自家風貌。(圖3)杜忠誥〈自書神偷理論〉,2015年(民國104年)作品,墨、紙,138x84 cm。以氣脈貫串連綿的草書,闡述對藝術學習之「偷」的感悟,可見書法家對傳統書法的自持,以及由外而內的人文本質理解與實踐。
杜忠誥,號研農、玄泉老人、算沙老人、澗松老人等。1948年(民國37年)生於臺中縣北斗區埤頭鄉(今彰化縣埤頭鄉)。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在校期間師事書畫名家呂佛庭,亦曾受筆法於朱玖瑩、王愷和、謝宗安、王壯為、奚南薰等中原渡臺書家,並謁南懷瑾先生習禪道。
出社會後學習不殆,先後攻取日本筑波大學藝術碩士和臺師大國文所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小學、中學及建國中學,後擔任臺師大國文所專任及美術所兼任副教授。歷任中華書道學會創會理事長、歷史博物館美術審議及文物鑑定委員、故宮博物院藏品典藏委員等重要職務。杜忠誥獲獎無數,包括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及國家文藝獎,並獲頒二等大綬景星勳章。於海內外有多次個展及聯展,有著作及出版二十餘部,及作品集十冊。
杜忠誥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並重,為書藝、書學、書道全方位發展之全能書家。他博涉窮源,遍臨碑帖,兼擅各體,以探書藝創作之本質。書藝之外,杜忠誥更重視詩文之間傳達的為人處世與生命哲學,力求透過書法完成內、外心性的修持。杜忠誥之書藝與國學雙料成就,足堪為彰化旅外子弟之典範人物,具高度代表性。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