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張照片分別拍攝於2020年愛蘭橋旁「烏牛欄紀念碑」現設立處,和翻拍2004年《埔里社區報》,討論著921災後重建的愛蘭橋(舊稱烏牛欄吊橋),應彰顯其歷史地位和意義。事實上,在921震後的重建工程討論中,有關史蹟文物、歷史事蹟保留,以及現代化建設與觀光發展的相關議題,在埔里各界都有不同層次的討論,愛蘭橋的重整和立碑就是一個例子。
1947年3月16日,二二八事件的最後一場戰役---烏牛欄戰役,就發生於埔里烏牛欄吊橋兩側,國軍21師對峙著由謝雪紅率領的二七部隊,雙方發生一場激戰,後因兩軍火力兵器差距懸殊,二七部隊撤退而結束。烏牛欄戰役中的烏牛欄吊橋,在此戰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也因愛蘭台地兩側居高臨下的地勢之利,守護著埔里不受228戰火波及,成為228事件的終結戰。
921災後重建的愛蘭橋,在整建討論過程中,凝聚社區共識和維護史蹟文物都成了重要課題;因此,南投縣政府邀請藝術家創作公共藝術裝置來紀念此事件,並凸顯愛蘭橋本身。2004年4月「南投縣二二八事件烏牛欄戰役紀念碑」設立,由雕刻家白滄沂以枯木形象製成的銅塑作品,命名為「圓而不圓」,象徵種族融合、相互寬容的圓滿及追思,此作品在全國天雕藝術比賽中獲獎,成為埔里921重建經驗中的重要性案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