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廣泛地流傳在臺灣地方社會,在1895年前(日本時代以前),已是臺灣最普遍的劇種。不僅職業、業餘劇團林立,北管音樂與平時生活也密不可分。北管音樂其內容與性質,涵蓋著臺灣漢民族民間社會中各式各樣的場合。在臺灣的傳統社會中,有寺廟的地方,大多皆有地方性的北管社團,也因此不同派別的北管就成為各地方社群代表性的聲音。不論是婚喪喜慶、宗教儀式、戲劇後場音樂、迎神賽會、休閒娛樂等,都是北管能夠展現的空間場合。北管樂曲分西皮與福祿兩大系統,兩大音樂派系時常在迎神遶境中以音樂競爭,兩方皆希望能成為隊伍中的目光焦點。
在光緒年間(1875-1908)西皮、福祿兩派鬥爭從宜蘭、頭圍開始向外蔓延,甚至波及到基隆。雖改隸後有實施政策應對,但西皮、福祿兩派紛爭尚未完全根絕,且基隆地區兩派仍有紛擾鬥爭,使得地方治安也受到影響。因主祀神不同,音樂派系也不同,使得基隆地區北管子弟團時常發生大大小小的糾紛、鬥爭,甚至嚴重至人員死傷。根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對於基隆聚樂社一組的公告資料:自道光25年(1845)由宜蘭傳入基隆的北管戲團,西皮派以得意堂系統為大宗,福祿派以聚樂社系統為大宗,其餘包含暖暖靈義郡(福祿派)、儒霖堂(西皮派)等之介紹。上述可見基隆地區之北管福祿派以聚樂社系統為大宗,且以聚樂社一組為福祿派代表,而聚樂社一組於2019年5月10日登錄為基隆市傳統表演藝術之保存團體。
由於整個大環境迎神賽會的被重視,子弟團興盛,邱坤良在《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一書中提到子弟團在踩街出陣表演時,有踏蹺陣的表演,表示子弟團的表演以戲曲為主,也會有各種技藝項目;在迎神遊藝中,也會表演戲劇及其他技藝如大頭和尚、高蹺、舞龍舞獅等。1960年代(民國50年代)之北管西皮、福祿兩派較無日本時代之嚴重死傷鬥爭,時常在迎神遶境中以音樂競爭,亦或以不同形式進行遊行來成為目光焦點。照片中之基隆聚樂社十八組於1960年代(民國50年代)以踩高蹺形式遊街,可謂為目光焦點。照片中可見路邊有許多圍觀民眾,以及二樓民眾自窗戶探頭看著聚樂社十八組之踩高蹺遊街。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