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森丑之助

森丑之助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日本京都市人,以森丙次郎、森丙四郎、森、森生、UM為筆名,他生於1877年(明治10年)1月16日,卒於1926年(大正15年)7月。曾就讀日本九州長崎商業學校,學習中國南方官話。1893年(明治26年)春天,曾被派往遼東半島服役,但尚未出發戰爭已結束,故未成行。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後,1895年(明治28年)9月,以18歲之年紀來到臺灣,在陸軍擔任通譯。1896年(明治29年),日本東京帝大派鳥居龍藏來臺調查原住民,他則擔任其助理,並從中學習人類學與考古學的知識。1898年(明治31年)1月,又再度擔任鳥居龍藏的助理,長達3年。1900年(明治33年)4月,他與鳥居龍藏兩人所率領的民族學調查隊,從阿里山向上攀登,鳥居龍藏首先登上玉山西山,而他則攀爬上玉山北峰,成為率先登上玉山主峰的日本人。 從1901-1908年(明治34-41年),先後擔任臺中、恆春、臺灣總督府等單位的囑託一職,1908年(明治41年)4月至1910年(明治43年)9月,則擔任「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科擔任囑託;隨後又到總督府博物館就任歷史部門陳列員工作,現存於館中的民族學、考古學標本幾乎都是由他採集的。1915年(大正4年)5月17日布農族拉荷-阿雷引發的「大分事件」,他則倡議對於原住民採非鎮壓式的理蕃事業,並以自治方式處理原住民問題。 在植物的研究方面,為了學習植物的知識,他特別住進植物學家小西成章臺中的宿舍,也隨同小西深入人煙罕至之地,調查山川形勢與森林植物的分布,在臺灣特有植物當中的學名中,有20多種都冠上「森」之名。在原住民的研究方面,他努力學習各族語言,一年後即精通各族語言,並為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出版了許多蕃語集。日後更翻山越嶺、深入原住民部落研究,多次走遍臺灣全島,探訪當地部落。除原住民研究外,也發現不少臺灣的考古遺址,所發現的考古遺址數量多達100個以上。此外,收集不少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考古學、植物學、地理學的資料。有「臺灣蕃通」、「臺灣蕃社總頭目」的稱號。 其重要著作有森丑之助、中井宗三合著《臺灣山嶽景觀》(1913),為很早期臺灣高山的影像資料。《臺灣蕃族誌(第1冊)》(1917)為重要的民族誌資料,可惜在逝世之前只完成一本。還有《臺灣蕃族圖譜》(南天書局複刻,1994)。而在並完成了《臺灣蕃族志》及《臺灣蕃族圖譜》等書,其餘文章散見於《臺灣時報》與《臺灣日日新報》中。他所採集的臺灣民族誌資料,紀錄了當時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並留下珍貴的紀錄與歷史見證,被同為在臺研究的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稱做「臺灣蕃界調查第一人」,奠定在臺灣人類學界極為重要的地位。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其他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和平區
撰寫者
鄭安睎
貢獻者
提供者
鄭安睎

詮釋資料權利提供者
鄭安睎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創作者
鄭安睎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20/11/10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檔案授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