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纂本鎮志之宗旨,在於保存地方史料,彰顯先賢遺德,並進而增進鎮民對於鄉土之認識與關懷,藉鑑古而知今。計自民國八十一年九月起蒐集資料,以迄八十二年十二月完稿,編纂耗時長達一年四月有餘始完稿。 本志綱目,內有一記-大事紀,十四篇-地理篇、開拓篇、沿革篇、政事篇、住民篇、衛生篇、經濟篇、交通篇、教育篇、宗教篇、民俗篇、勝蹟篇、人物篇、藝文篇等。
〈經濟篇〉首先記述本區傳統農業的設立與發展,昔日農作因地形之限制以旱作為多,戰後因經濟結構轉變, 工業化及臺中港特定區計畫的推動,使本鎮工商業急遽發展,農地面積減少,農耕型態亦有轉變。工業部分,早期製糖、榨油相關手工業甚為發達,傳統製糖的地方成為「廍」,本地至今仍有以「廍」為地名者,至於本地現代工業則由傳統手工業延伸發展。商業部分,早期平埔族沙轆社少有商業活動,荷領期間,鹿產為臺灣主要貿易品,入清後,漢人聚落形成,商業活動亦日漸活絡,至日治時期,始有固定的「市場」及管理規則出現。戰後本地的商業活動包含消費市場、攤販夜市、成衣大賣場、新興超級市場與連鎖商店、大型商事企業於本篇亦有諸多記述。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