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霧繞罩峰:阿罩霧的時光綠廊》霧峰一新會會館學員布置情形

霧峰一新會會館學員布置情形,有插花藝術、裁縫作品等。前坐者為林獻堂次子林猶龍之妻藤井愛子。 日治時期以林獻堂為首的林家族人深知,欲突破總督府的愚民政策和教育歧視,興學以爭取讓臺灣子弟受教育的機會勢在必行。隨著幾間中學的興辦,1921 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 協會以「助長臺灣文化之發」為目標, 發行會報、開設讀報社, 舉辦講習會、電影放映會、文化演劇等活動, 促進民族意識的覺醒。雖然文協歷經分裂,使相關活動停擺;卻從未動搖林獻堂耕耘教育事業的意志,終於在1932年,由林獻堂自歐洲留學歸國的長子─林攀龍提議創立霧峰「一新會」,其設立目的在「促進霧峰庄內之文化而廣布清新之氣於外,使漸即自治之精神,以期新臺灣文化之建設。」自基層教育耕耘起,並開放女性接觸外面的新式思潮。 一新會有300多名成員,其中女性成員約有65名,創下女性參與男性團體人數最多的紀錄。這些參與一新會的婦女們,並非只是露露面、聽聽演講而已。一新會的主要4名幹部中,張月珠、林曾珠如和吳帖均為女性,代表著這些名門望族的妻女也具有參與決策的能力。會內設置八個部門推動各項活動, 至 1937 年結束前累積成員達 500 人左右。(更多相關知識,詳見《霧繞罩峰:阿罩霧的時光綠廊》一書)

基本資訊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一新會會館舊址
  • 撰寫者
    林德俊
  • 貢獻者
    提供者
    郭双富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郭双富
  • 創作者
    林德俊
  •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19/05/07
  • 媒體類型
    照片
  • 出版者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