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行走的詩: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筱雲山莊

行走的詩: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筱雲山莊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行走的詩: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筱雲山莊

前人在山、海、屯、城區留下的歷史足跡,構成台中這塊瑰麗寶地,提供給後人沃饒的文化底蘊。為了記錄下這般好風景,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廣邀全國五十位作家,以「一景一詩人」的方式,結合攝影來呈現《行走的詩: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這本詩集,希冀以詩為臺中土地作註解,讓讀者跟隨詩人的腳步,盡覽山海屯城之美。 本照片選自《行走的詩: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神岡區‧筱雲山莊〉篇,邀請作家林沉默以詩寫臺中,詩名為〈筱雲山莊〉。筱雲山莊是清末官宅建築,為兩進多護龍式,建於同治5 年(1866 年),為舉人呂汝修之父呂炳南為奉養母親而特別建造,被列為市定古蹟,現址為臺中市神岡區三角里大豐路116 號。清朝時期呂家在彰化縣三角仔莊內為當地旺族,與霧峰林家有姻親關係,但與一般富豪之家不同的是皆以書香傳家。為了保護此建築,目前尚有呂家子弟居住其中,只受理預約參觀。 呂炳南,字耀初,生於道光9年(西元1829年),祖籍福建省詔安縣,道光末年間入泮,旋而候補訓導,並於岸裡構建文昌祠,設學堂,獎掖後進,對地方教育貢獻很多。生有三子,一門父子俱為秀才,後來其次子汝修,字賡年,於光緒十四年中式戊子科舉人,敕授文林郎,時人有「海東三鳳」的美稱。 筱雲山莊建築除了清領時期建築本體之外,周邊亦有日治時期建築,且亦保留初建時期風貌,因此於民國97年6月24日,公告指定南庭洋風日治建築(原名:筱雲別館)增列併入古蹟本體,民國99年12月20日公告指定「筱雲山莊北庭建築」增列入古蹟本體。 --------------------------------------------------------------------- 筱雲山莊(臺語詩) ☉林沈默 月眉池,白雲影。 竹仔腳,讀冊聲。 筱雲居,竹青青… 呂炳南,開大基: 起新厝、浮紅圓。 八仙綵,結門楣。 二落院,幽雅氣。 造花園、漆丹青。 交趾燒,黏壁邊。 門樓頂,挖銃櫃。 請家丁,來護衛。 老太君,真舒適。 樂天天、笑瞇瞇。 筱雲軒,筍綿綿… 呂家長,有主意: 收藏冊,二萬餘。 西廂房,請先生。 吳子光,做教席。 勸後生,讀漢書。 入考棚,取科舉。 祭祖先,來企旗。 秀才窟,傳千里。 後壁孫,有才氣。 文化種,滿滿是。 筱雲庄,風微微… 老古蹟,新氣味。 四方客,若來去, 文化風,鼻就醉。 心門窗,攏打開! --------------------------------------------------------------------- 作者簡介: ☉林沉默 1959 年生,曾任中國時報系編輯主任,媒體經歷27 年,現任職臺中市政府。文學創作以詩、小說、童詩為主,臺、華語作品入選教科書及文學大系、年度詩選等,曾獲吳濁流小說獎、中華文學敘述詩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等。著有:《白烏鴉》、《火山年代》、《紅塵野渡》、《林沈默臺語詩選》、《沈默之聲》、《夭壽靜的春天》等書。九○年代,曾率先投入臺語童詩創作行列,獨創「臺灣囡仔詩」,並走遍臺灣314 鄉鎮市,寫就臺語三字經「唸故鄉―臺灣地方唸謠(全四冊)」,被譽為「臺語文學新高山」。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空間、地域與遷徙,其他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未知
創作者
陳健訓;林沉默
時間資訊
入庫日期
2016/11/01
媒體類型
照片
出版者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時間分期
直轄時期/清領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