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照片為郭双富的典藏之漆器,橢圓形掛飾一只。掛飾上方鑿有二個小洞,穿線以便懸吊。胎體保留木頭原色,正面上方雕刻出立體蘭花葉與花苞的圖樣,並以牛骨雕刻鑲嵌盛開的蘭花花瓣以及花苞。 郭双富先生,1955年出生於臺北市,後來遷居霧峰數十年,成為臺中人。郭先生投入本土文史工作三十餘年,蒐藏各種臺灣文物,包括臺灣古文書、臺灣版古書籍、日治時期老照片、竹器、木器、陶器等等。郭先生長期以來推廣臺灣歷史文化,常將私人收藏捐贈給文化中心、博物館,並推廣碑碣拓本教學。 「蓬萊塗」是由山中公(本名甲谷公)先生所創作的漆器風格,最早的紀錄出現在1916年臺灣日日新報發行的《臺中市史》「臺中市土特產品」的章節中,名為「蓬萊漆器」,是當時臺中的特色伴手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蓬萊塗」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漆器風格的統稱,只要具有臺灣風土特色的物產、人物、風景等圖樣,都可以稱為「蓬萊塗」。 蓬萊塗漆器有三大特點:取景自真實的生活場面、樸質的雕工展現素樸的臺灣民情、原住民傳統圖騰的運用。此掛飾在漆器工藝分類中屬於「額」,即匾額,主要是裝飾性的掛飾,具有裝飾和紀念意義,常見的形制有圓形、方形、扇形三種,紋樣主題以杵歌最常見,再來是蝴蝶與蘭花。 此掛飾主要採用「木雕」和「鑲嵌」二種工法技巧。「木雕」即是指直接在木質胎體表面上,雕刻出設計的裝飾紋樣;「鑲嵌」是用木、骨、玉石、金銀箔片等各種不同的材料填入作品表面。 本件蓬萊塗漆器的紋樣簡單典雅,牛骨鑲嵌的白色蘭花瓣襯以深色原木,相當醒目,浮雕的蘭花葉更添立體感,層次豐富,可見日治時期臺灣漆器工藝發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郭双富先生悉心收藏、保存這些工藝品的同時,也替臺灣本土文史的傳承做出極大的貢獻。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