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郭双富典藏漆器:蓬萊塗朱底雕刻彩繪台灣風物紋四方折角小碟

本照片為郭双富的典藏之蓬萊塗漆器,方形淺碟一組,共五件。基底為四方形木板,其中一角被削去約1.5公分的折角狀,正、背面皆塗朱漆。五個小碟的正面以線雕繪製出不同紋樣,之後上以黃、白、紅、綠等色漆,色彩豐富鮮明。上排以臺灣風土民情為主題,由左而右分別為:描繪男子坐在竹筏上,一旁的木瓜樹結實纍纍;兩位農夫忙著割稻打穗;木瓜樹下的婦女背著竹筐,背景為重疊的遠山。下排以臺灣物產為主題,左邊的小碟上繪有鳳梨樹,右邊小碟上繪有結實的椰子樹。 郭双富先生,1955年出生於臺北市,後來遷居霧峰數十年,成為臺中人。郭先生投入本土文史工作三十餘年,蒐藏各種臺灣文物,包括臺灣古文書、臺灣版古書籍、日治時期老照片、竹器、木器、陶器等等。郭先生長期以來推廣臺灣歷史文化,常將私人收藏捐贈給文化中心、博物館,並推廣碑碣拓本教學。 「蓬萊塗」是由山中公(本名甲谷公)先生所創作的漆器風格,最早的紀錄出現在1916年臺灣日日新報發行的《臺中市史》「臺中市土特產品」的章節中,名為「蓬萊漆器」,是當時臺中的特色伴手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蓬萊塗」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漆器風格的統稱,只要具有臺灣風土特色的物產、人物、風景等圖樣,都可以稱為「蓬萊塗」。 蓬萊塗漆器有三大特點:取景自真實的生活場面、樸質的雕工展現素樸的臺灣民情、原住民傳統圖騰的運用。「碟」具有盛裝物品的功能,兼具觀賞和實用性,在尺寸上比「盤」小,有圓形、方形等樣式。此組小碟主要採用「木雕彩繪」的工法技巧,在木胎表面上,依據設計的紋樣進行雕刻,而後塗上彩漆。 本組蓬萊塗漆器的紋樣,保存了日治時期的臺灣風土民情,呈現當時居民的生活樣貌,以及具有臺灣特色的水果植物。郭双富先生悉心收藏、保存這些工藝品的同時,也替臺灣本土文史的傳承做出極大的貢獻。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未知
  • 貢獻者
    提供者
    郭双富

    詮釋資料權利提供者
    郭双富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郭双富
  • 創作者
    郭双富
  •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17/12/28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省轄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