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照片為郭双富的典藏之蓬萊塗漆器,圓形淺碟一組,共五件。基底為圓形木板,正、背面皆塗黑漆。五個小碟的正面以黃、白、紅、綠等色漆,繪製臺灣風土民情為主題的紋樣,上排左方 為原住民以頭頂貨物,右為原住民杵歌圖,下排左方為原住民婦女使用機器織布,中間為臺灣戎克船(中式帆船),右方為婦女採桑圖。 郭双富先生,1955年出生於臺北市,後來遷居霧峰數十年,成為臺中人。郭先生投入本土文史工作三十餘年,蒐藏各種臺灣文物,包括臺灣古文書、臺灣版古書籍、日治時期老照片、竹器、木器、陶器等等。郭先生長期以來推廣臺灣歷史文化,常將私人收藏捐贈給文化中心、博物館,並推廣碑碣拓本教學。 「蓬萊塗」是由山中公(本名甲谷公)先生所創作的漆器風格,最早的紀錄出現在1916年臺灣日日新報發行的《臺中市史》「臺中市土特產品」的章節中,名為「蓬萊漆器」,是當時臺中的特色伴手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蓬萊塗」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漆器風格的統稱,只要具有臺灣風土特色的物產、人物、風景等圖樣,都可以稱為「蓬萊塗」。 蓬萊塗漆器有三大特點:取景自真實的生活場面、樸質的雕工展現素樸的臺灣民情、原住民傳統圖騰的運用。「碟」具有盛裝物品的功能,兼具觀賞和實用性,在尺寸上比「盤」小,有圓形、方形等樣式。 此組小碟主要採用「彩繪」和「磨顯填漆」二種工法技巧。「彩繪」是使用畫筆沾上色漆,在上塗漆完成的胎體表面上描繪出紋樣;「磨顯填漆」則是在中塗或上塗的漆胎上描繪彩漆,使本來平滑的漆面變得不平,之後再罩上透明漆,紋樣的漆色被透明漆覆蓋會變得模糊,乾燥後再經過研磨,紋樣才會顯露出來,漆面也會變得光滑平整。 蓬萊塗漆器的紋樣,保存了日治時期的臺灣風土民情,並呈現當時的生活樣貌。郭双富先生悉心收藏、保存這些工藝品的同時,也替臺灣本土文史的傳承做出極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