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細葉饅頭果

細葉饅頭果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照片中的植物為細葉饅頭果,由生態攝影家李安豐先生所拍攝。 細葉饅頭果分布在馬來西亞、中國、中南半島及臺灣,每年5月至9月為花期,果期為10月至翌年1月。生長於全臺平地或海拔約50至1500公尺的山地。 細葉饅頭果學名 Glochidion rubrum,屬於黃褥花目大戟科饅頭果屬,物種於1825年定名,又稱光葉饅頭果、饅頭果。高約4公尺,屬於灌木或小喬木,幼枝有毛,老枝灰白色,表皮有裂痕。葉子為單葉互生,卵形或倒卵形,邊緣光滑,正面草綠色革質或紙質。花為單性同株,雄花常生在下方,雌花生在上方,雄花萼外展,雌花萼為筒狀。果實為扁圓形蒴果,有5至7溝紋,成熟時為桃紅色,長得像南瓜(或包子)。木材可做為小型器具或薪柴,嫩葉經汆燙後可食,有減緩神經痛、袪痰、風濕性關節炎、四肢無力等。細葉饅頭果也是臺灣琉璃小灰蝶、臺灣單蛺蝶、臺灣雙尾燕蝶、三星雙尾燕蝶及白三線蝶幼蟲的食草。 細葉饅頭果在臺中大肚山、東勢林場、谷關、青山等地皆可見。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細葉饅頭果 / 撰寫者:未知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6003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其他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未知
貢獻者
提供者
李安豐

詮釋資料權利提供者
李安豐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李安豐
創作者
李安豐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17/12/24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直轄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