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植物為苦楝,由生態攝影家李安豐先生所拍攝。 苦楝分布在日本、中國、印度、琉球及臺灣,每年3月至4月為花期,果期為4至6月。生長於中低海拔約500公尺以下的丘陵林地及臺地。 苦楝學名 Melia azedarach,屬於無患子目楝科楝屬,物種於1824年定名,又稱苦苓、楝樹、紫花樹、旃檀、金鈴子。屬落葉性喬木,高約15公尺,樹幹直呈灰褐色,有不規則裂紋在表面。葉子為奇數羽狀複葉,呈橢圓形或倒披針型,前端尖後端鈍,膜質表面光滑。花多,呈淡紫色,屬於腋生圓錐花序,花萼短呈5裂,萼片為三角形,花瓣有5瓣,雄蕊為紫黑色筒狀,與花瓣同長,雌蕊短,藏在雄蕊之中。果實為橢圓形核果,約1至1.5公分,成熟時呈黃褐色,形狀像小鈴鐺,內果皮木質化,一顆果實有六顆種子。木材為優質的家具用料,樹皮有清熱、殺蟲的功效;葉子有止癢、止痛、濕疹搔癢;花有袪濕,治頭癬等功能。 苦楝在臺中主要分布在大肚山、文心森林公園、臺中火車站…等地,是屬於相當常見的行道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