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鳥類為灰鶺鴒,由生態攝影家李安豐先生所拍攝。 灰鶺鴒是臺灣相當常見的冬季候鳥,8月至翌年5月會出現在臺灣,亞洲的繁殖區域為俄羅斯、西伯利亞、庫頁島、日本及中國華北、東北、喜馬拉雅山區等地,每年5至6月為其繁殖期。棲息地在中低海拔,約2000公尺以下的水域,通常出現在溪邊、湖沼、池塘水邊、沼澤,或是都市的公園,以鬚根、苔蘚及小嫩枝,內部加上獸毛,在溪邊的樹洞,或建築間隙、牆縫等地築巢。 灰鶺鴒學名Motacilla cinerea,英文名:Grey Wagtail ,臺語俗名牛屎鳥仔,泛指所有鶺鴒鳥類,因為早期農村生活中,牠們常在牛糞中啄取寄生蟲為食。屬於雀形目鶺鴒科鶺鴒屬,物種於1771年定名。在臺灣有三種常見的鶺鴒科鳥類,分別是:灰鶺鴒、黃鶺鴒及白鶺鴒。 體長約18公分,鳥喙形狀為短錐形嘴,上喙及下喙皆為黑色,腳為暗褐色或粉褐色,眼睛為褐色。羽毛有繁殖期與非繁殖期之分別,雄鳥繁殖期的背部為鼠灰色,眉線、顎線為白色,頦至前頸為黑色(非繁殖期該部位為白色),胸部為鮮黃色(非繁殖期為淡黃色),脇為黃白色(非繁殖期為白色)。翼及尾羽為黑色,三級飛羽外緣及外側尾羽為白色,下腹至尾下覆羽為黃色。 雌鳥眉線不明顯,頦至前頸為白色,胸部至上腹部為淡黃色,下腹部至尾下覆羽為黃色;幼鳥則與雌鳥相近,背部偏橄欖綠色,腹部偏白色。叫聲為「唧唧」,常邊飛邊叫,飛行路線曲折如波浪,在地面行走時會不時上下擺動尾羽。 灰鶺鴒與黃鶺鴒長相雷同,常容易混淆。最大的差別在於眉線與腳的顏色,黃鶺鴒為黃眉黑腳,灰鶺鴒則為白眉粉色腳,此外還有覆羽的差別,灰鶺鴒為鼠灰色,黃鶺鴒則為褐色。 灰鶺鴒喜歡單獨或是成對活動,也常與白鶺鴒等同屬的鳥類一起行動,常停在水面的石頭上、樹枝頂端、電線杆、屋頂等地。以水生昆蟲為食物,如:蚊蚋、蜉蝣、蜻蜓、豆娘…等,也吃蒼蠅、甲蟲、蝗蟲、螞蟻、椿象…等,或是小型蜘蛛。臺中地區許多地方都可見牠們的身影,包括:霧峰峰谷村、霧峰桐林村(九九峰地區)、后豐大橋、太平區炮仔林、新社中興畜牧場、大甲溪橋、梧棲漁港、大坑風景區…等地。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