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水十八坎文昌街

清水十八坎文昌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D

清水十八坎文昌街

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重創清水,1937年逐步成型的文昌街便是災後日本政府採行都市計畫後重建拓寬的新市街之一。 臺中市清水區文昌里之名(舊名西勢庄)可溯至清治時期文昌祠(鰲峰書院)設立。日治時期新竹詩人鄭虛一曾作:「人物衣冠溯古風,此鄉不與眾鄉同;文昌祠外雙溝水,一向西流一向東。」映證昔日文教興盛的風景,惜地震後文昌祠連同周邊聚落皆嚴重毀損。

政府重以棋盤式街道進行都市規劃,文昌街於是成為清水第一條鋪上柏油的街道;由「清水建築組合」(今清水區農會前身〉於文昌街北側以洗石子工法建蓋住商混合的連棟街屋共18間,民眾慣稱之「十八坎仔」。 在這清水第一條商店街,建築物兩側皆以鈴蘭燈裝飾照明,並集結了本土洋貨包括西裝、家具、中醫、西藥房等店鋪,其現代化的形貌又獲得「鈴蘭街」與「小銀座」美譽。儘管迄今多數屋齡超過一甲子,外觀結構仍屹立不搖,頗具特色。除文昌街外,鄰近的北寧街、大街路、新生巷及街邊小巷弄,也仍可見遺留的建築形式。

 清水十八坎文昌街見證了從清治時期開始清水地方聚落發展與延續的歷史。儘管今日繁盛不比都會區,街區內清水最老的媽祖廟-壽天宮與鄰近的南海岩觀音壇仍是在地信仰中心。期待透過社區營造與空間活化,帶動清水風華再現。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清水十八坎文昌街 / 撰寫者:賴萱珮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59767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其他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清水區
撰寫者
賴萱珮
貢獻者
提供者
賴萱珮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賴萱珮
創作者
賴萱珮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17/10/30
媒體類型
照片
出版者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