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呈豐藝師2018年(民國107年)創作於彰化縣線西鄉。通鼓又稱堂鼓,長筒形,雙面皆有皮革,鼓身為黑色、釘銅釘。戲曲表演中常做為表現南北管戲曲後場的音效,帶有嚴肅、威重的氣氛,是傳統南北管樂的常見樂器。通鼓的鼓皮多用水牛皮,水牛皮皮質較為粗絲、強韌,耐敲擊,適合於武場演出使用。
製鼓的過程繁複,必需耗費許多體力與時間。選用的鼓皮一般分成水牛皮跟黃牛皮(黃牛皮較為細緻且多不去毛,黃牛皮製成之鼓,屬文場演出居多)兩種。先用熱水燙過,然後浸泡,接著用人力一張一張削去皮毛與脂肪,削到適當的厚度,放在太陽底下曬個五天左右,直到牛皮呈現黃白色澤;然後繼續泡水直到皮軟,再二次削皮。接著要鑿洞、穿繩,再放到鼓桶上用機具拴緊,進行繃鼓。在鼓身內側裝上有「鼓膽」之稱的響條,增強鼓的回音,這一道程序是手工製鼓的重頭戲,鼓的音色差異就取決於此。接著很重要的是試音,除了拿木槌敲出聲音,過程中還要踩上鼓面,以經驗試鼓面繃緊的程度,再把鼓釘好。最後還有裁邊、批土、磨平、上漆、裝飾等程序,才算完成。
黃呈豐藝師歷經百轉千回的心路歷程後,在靠海的彰化線西鄉,傳承父親留下來的「永安製鼓工藝社」,堅持臺灣唯一碩果僅存的手工製鼓,在大量機器取代人力的時代中,更顯難得可貴。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