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1999年9月16日由王慰慈採訪李道明(1953-)的影像紀錄。在訪談中,李道明從放映管道層面,分析臺灣紀錄片的困境與展望。
李道明從紀錄片工作者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連串普遍都會遭遇的問題。例如,是否有較具規模的放映管道以支撐紀錄片製作者持續投入,若無財力方面的支持,頂多支持的兩三年便失去往下走的力量。另外的問題是拍攝紀錄片有沒有回收?單靠輔導金,頂多兩、三年或三、五年才能有一部作品產出,而作品能否在電影院上映?或者若只是在影展或電視上放映,可能連溫飽都成問題。
李道明認為,電視才是真正財源所在。相較之下,電影院放映無法提供固定而豐厚的收入來源,除非是一個全民關注的聳動題材,如涉及政治恩怨等內容,才會帶來一定的票房,但這也並非紀錄片的唯一成功公式。李舉侯孝賢導演的劇情片《悲情城市》(1989)為例,說明由於二二八的歷史因素,使得本片成為侯少數票房賣座的作品。不過李道明也期盼,未來若有一個題材可以在對的時機點出現,能引起全民的關注及興趣,便仍有可能在商業電影院裡大放異彩,受到觀眾歡迎。
李道明在《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書中〈紀錄片製作的經濟學〉一章,梳理西方紀錄片經濟/產業的歷史發展脈絡,也初步分析討論臺灣的狀況,包括就業人數、產量、製作成本、放映和發行方式、觀眾等,十分值得參考。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