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蔡東華以《筧橋英烈傳》為例說明其安排日本技術人員協助中影拍攝特技場面的經歷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蔡東華以《筧橋英烈傳》為例說明其安排日本技術人員協助中影拍攝特技場面的經歷

本影片為2000年1月13日採訪電影發行商蔡東華(1924-2016)的影像紀錄片段。在訪談中,蔡東華回憶他協助安排日本特技技術人員支援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影)拍攝抗日電影《筧橋英烈傳》(1977)的特技場面,尤其在過程中幫忙中影處理大量特技場面,例如製作了近兩百架飛機模型,力圖重現當時中日戰爭的場面。

當年的特技技術指的是模型製作與攝影方法,關鍵在於安排鏡位,以及景跟景之間的連接,才能在鏡頭前將小模型拍攝成真實的大小比例。《筧橋英烈傳》的劇情描述八年抗戰時期,國民黨空軍與日軍在筧橋大戰的故事。為了重現戰爭場面,光是飛機模型就製作將近兩百架,各種尺寸皆有,以求在同一個畫面裡精準呈現飛機飛行時因距離而產生的大小差異,同時也必須製作天空和水面的背景。當時臺灣電影的特技技術尚未成熟,為此蔡東華聘請了四位擅長處理特技場景的日本人來臺,其中一位特別專精於噴天空背景,並透過乾冰製造人工雲霧,以鋼絲懸吊模型飛機,拍攝出空戰畫面。中影的劇組人員也從中學習到不少技術。當時在特技場景的拍攝上,蔡東華提供了許多協助,支援臺灣電影產業與日本片廠的合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電影工業,優化攝影、燈光、沖印和特技技術,並導入製片制度。

《筧橋英烈傳》於高雄岡山拍攝,由張曾澤(1931-2010)執導,由於電影中有許多大場景,需要飛機、坦克、戰艦之支援,而劇組模型不足時,便請求國防部支援設備,或是有些場景用攝影機稍稍帶過,不讓觀眾看清楚畫面。《筧橋英烈傳》獲得1977年第14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彩色影片攝影獎、最佳剪輯、最佳錄音共六項大獎。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蔡東華以《筧橋英烈傳》為例說明其安排日本技術人員協助中影拍攝特技場面的經歷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65189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蔡東華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00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