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1993年4月27日採訪林摶秋(1920-1998)的影像紀錄片段。在訪談中,林摶秋回憶當年由於經常至新宿座觀賞紅磨坊劇團的戲劇並因緣際會結識紅磨坊新宿座文藝部成員而開啟其從事編劇契機的經歷。
1938年,林摶秋來到日本東京,隨後進入明治大學就讀,因學區地利之便,夜晚經常前往紅磨坊新宿座觀賞時興的通俗戲劇,長久之下逐漸對編劇產生興趣,開始有模仿或改編之作,但只是私下自我欣賞。林搏秋回憶,由於當時紅磨坊票價便宜,一張票可同時欣賞三齣戲劇和一場歌舞表演,且戲劇題材豐富,包含喜劇、悲劇、社會寫實劇與現代劇等等,深受年輕人、大學生與大學教授歡迎,而身為常客的林摶秋也慢慢結識在紅磨坊新宿座文藝部負責編劇與導演的工作人員,並進而開始創作劇本,最後甚至得到紅磨坊新宿座文藝部負責人的賞識而於1942年加入紅磨坊從事編劇。
1931年,佐佐木千里(1891-1961)集資頂下原本專門放映色情片的「新宿座」並重新整建,並以巴黎同名劇院Moulin Rouge命名為「紅磨坊新宿座」(ムーランルージュ新宿座),外觀也仿造相同紅色巨型風車。紅磨坊新宿座以上演諷刺喜劇與穿插性感歌舞秀為主,一推出就風靡東京坊間,引領「新喜劇運動」之風潮。
由於紅磨坊新宿座的經歷,林摶秋從臺下的觀眾,一躍成為臺上指導演員的編導,其首部作品就是描寫臺灣原住民的《深山的部落》(奧山の社),當時《東京新聞》將他譽為「臺灣本島人第一位劇作家」,先後曾創作《阿里山》、《閹雞》、《醫德》與《高砂館》等劇作,亦曾投入電影產業創作《阿三哥出馬》、《嘆煙花》、《錯戀》等電影劇本。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