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1993年4月27日採訪林摶秋(1920-1998)的影像紀錄片段。在訪談中,林摶秋自述其任職於日本東寶株式會社的緣由與經歷。
林摶秋回憶,當時正常情況下要進入東寶株式會社不是很容易,尤其不任用來自如朝鮮與臺灣等殖民地的三等公民憶,但1942 年之後,日本國內青年紛紛投身太平洋戰爭,導致境內影視產業的副導演人才非常缺乏,原本一個老導演之下應搭配五、六個副導演,至少也應有三個副導有,但當時卻連一個都沒有,也就無法正常拍片。如此狀況下,就連傳統老字號龍頭東寶都招募不到本土新血,於是向大學生招募副導演,也任用三等公民大學生,而當時大學還沒畢業的林摶秋,就在紅磨坊負責人的介紹下,破例進入向來只錄用日本人的東寶公司,成為副導演。然而,非日本籍仍無法擔任導演,原因其一為戰時電影膠卷採配給制,沒有多餘資源培養臺灣出身的副導演為導演;再加上日本人看不起臺灣副導演,整個劇組從場記到臨時演員,都不一定會遵從指令,所以這也是1943年林摶秋執導完《阿里山》後,最終決定根留臺灣,並加入「臺灣演劇協會」之因。
林搏秋所參與的「臺灣演劇協會」成立於1942年,為中日戰爭期間臺灣戲劇界最重要的統制機關。該協會首先強制解散了未符合改善要求之劇團,並規定領有會員證者才得以演出,且劇本須經過協會審核。除了整頓劇團,協會也進行訓練及推動青年劇運動。林搏秋曾任職的「東寶株式會社」,簡稱東寶,於1937年9月正式成立,其前身是由P.C.L電影製片廠、J.O.製片廠以及東寶影片發行公司,共同於1936年和合資創立的發行公司。東寶對於1930年代日本電影界最大的影響就是引進美國製片制度,將東洋電影工業導入現代化新紀元。
林搏秋返台之後,先後成為臺灣戲劇與電影界的重要劇作家與導演,曾創作《阿里山》、《閹雞》、《醫德》與《高砂館》等劇作,亦曾創作《阿三哥出馬》、《嘆煙花》、《錯戀》等電影劇本。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