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林搏秋談改編張文環文學作品《閹雞》為舞臺劇時修改結局的經歷與戲劇以日語演出的原因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林搏秋談改編張文環文學作品《閹雞》為舞臺劇時修改結局的經歷與戲劇以日語演出的原因

本影片為1993年4月27日採訪林摶秋(1920-1998)的影像紀錄片段。在訪談中,林摶秋回憶其改編張文環文學作品《閹雞》為舞臺劇時修改結局的經歷與戲劇以日語演出的原因。

 

林搏秋表示,當時深具臺灣意識的臺灣資深作家張文環的作品《閹雞》非常難改編為劇作,由他擔任編劇改編時,他考量到原著中男女主角相偕自殺殉情的結局過於悲劇性,故而修改成相偕耕田度過餘生,好好生活下去,甚而以「六月田水」作為配樂,如此期望為社會帶來希望和光明面以撫慰人心。林搏秋自承,如此的改編其實有些牽強,當時的臺灣雖可以接受,但笑言若此劇是在日本演出,肯定倍受批評。

 

林搏秋另外提及,當時的戲劇《閹雞》大抵以日語發音為主,只有名詞如人名保留臺語發音,但不知道為何誤傳成是以臺語演出。林搏秋認為以臺語演出不可能,因為政府不允許,而且當時也沒有演員能夠在舞台上以臺語演出。但另有一說指出,當時因受制於當年文藝政策,該劇無法使用臺語演出,而林摶秋大膽將劇本中的人名和特殊名詞設定為直接用臺語發音,成功矇混過當時臺下的日本官員及觀眾,而只有臺灣觀眾聽到熟悉的語言才會會心一笑,也可說是林摶秋偷偷展現其反抗殖民政府意識的一面。

 

1943年,拜其執導青年劇《阿里山》的成功,林摶秋結識呂赫若(1914-1951?)、張文環(1909-1978)等臺灣藝文界菁英,在同年4月29日共同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之後於9月3日起連續四天於臺北永樂座先後上演《閹雞》、《高砂館》、《地熱》和《從山上看見城市的燈火》等四部膾炙人口的戲劇作品,皆是由林摶秋著手擔任編劇。其中改編自張文環同名小說而內容反映臺灣人被殖民下的無奈與辛酸心境的《閹雞》最為轟動。張文環以鄉土寫實表現手法,譜寫出一幕青年男女的浪漫悲劇。1943年9月,《閹雞》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臺北永樂座公開演出,由林摶秋編導、呂泉生配樂、畫家楊三郎擔任劇場設計,被視為臺灣「新劇運動」的代表作。此外,《閹雞》原擬做前、後篇兩次上演,但公演完前篇後,「厚生演劇研究會」即因為戰爭局勢日趨緊張下日本當局加強對臺灣文藝界之統治等現實因素而解散,而林摶秋就再也無機會完成後篇的改編工作。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林摶秋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1993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