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1993年4月27日採訪林摶秋(1920-1998)的影像紀錄片段在訪談中,林摶秋回憶《阿三哥出馬》(1959)送審遭到電檢處質疑而被迫刪除影片內容的經歷。
在這段訪談中,林搏秋繼續回憶由於電影劇情中提到阿三哥出馬競選「和平市」議員也被懷疑有「赤化」之嫌,因為那時中共打出文宣戰要「和平解放臺灣」,後來只好被迫改成「延平市」,但當時影片已經完成拍攝,劇中飾演阿三哥演員因競選議員身披紅布條出現「和平市」字樣,難逃電檢法眼,因而被迫刪除相關內容。再者,因影片中出現乞丐等社會現象也被質疑而被要求刪除。最後,甚至在影片上映時,被有心人士檢舉片中阿三哥「撈水錢」購買獎券中獎的劇情中所呈現的「師公」法事過程,沒有遵照民俗程序,也被臨時抽回剪掉部份相關片段。
最終,《阿三哥出馬》整部影片被剪得牛頭不對馬嘴,票房也大受影響,只能草草下檔,令林摶秋心寒不已。《阿三哥出馬》僅存約42分鐘的珍貴殘片,目前典藏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樹林片庫中。
臺灣的電影檢查制度可追溯自1930年即頒訂的《電影檢查法》,主要審查標準不外乎維護「中華民族」與「三民主義」等八股規章,延續至1956年修訂條文後,仍明文禁止規定所有涉及官方主觀認定有損國家與民族尊嚴、破壞公共秩序、妨害善良風俗和提倡迷信邪說的電影,應責令修改或逕予刪剪或禁演。在戰後臺灣電檢史上,1983年喧騰一時的「削蘋果事件」更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但因媒體披露引發爭議後得以順利上映也成為本土電影界取爭取藝術創作自由的里程碑。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