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語工作室」成立於1991年,因有 mo'o peongsi(汪幸時)等9位鄒語工作者為鄒族的文字和語言保存做努力,他們在當時仍是清華大學研究生張雅音的協助下建立了鄒語字母的拼音系統,之後就開展一些鄒族故事的翻譯,並記錄鄒族的日常事務。張雅音蒐集資料後訂出了6個母音+16個子音的22個字母的鄒語拼音系統。然而先前教育部已為鄒族發行一套拼寫字母,這與他們已開始使用的系統有差異(「ʉ」和「l」),由於鄒語工作室是鄒族人自發的組織,他們和清華大學共同向教育部提出建議,最後才確定採鄒語工作室的字母系統。近年來母音「ʉ」因輸入不便,在非正式的場合(如手機簡訊、社群媒體等)常以「x」代替,但是翻譯文本或公文等正式場合還是使用「ʉ」。
鄒語字母拼音系統建立之後,也開始聖經翻譯的工作,其中遇到詞彙、語法在翻譯和表達上的困難,鄒語的語序和中文不同,有些相對於中文是前後倒置的,一些不懂鄒語基礎語法的年輕人很快就放棄了。mo'o 表示,在一開始翻譯的時候,他也有很多挫折感,當時台灣聖經公會尚未參與協助,唯一會打電腦的只有鄭信德一人,其他人都只能用筆來記錄翻譯文本,足見翻譯工作初期的艱辛。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