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李承鴻、許智恭、黃佳雯,全文刊載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05年出版之《北市醫學雜誌》第2卷第5期,內容主要透過一件34歲女性印尼雇傭確診之個案,進行病理分析後確診為中間型類結核型痲瘋。
文中指出,漢生病由癩桿菌引起,主要影響皮膚與周遭神經的慢性肉芽腫性感染,其主要的後遺症來自於因神經功能缺損所導致的永久性失能與殘障。在全球登記的漢生病例中,東南亞的患者人數佔全球66%,每年新增病例數約計50萬人次,而國內近年有大量從東南亞入境的外籍移工,加上漢生病的潛伏期長且診斷不易,所以對於境外移入個案可能導致的漢生病傳染要特別留意,並應加強對漢生病的警覺與診斷。本病例為34歲女性印尼雇傭,最近半年陸續於手臂、左腳和臉部出現感覺喪失的環型斑塊,病理切片下呈現非乾酪壞死性肉芽腫,且有真皮神經破壞的現象,綜合臨床與病理表現,經醫師診斷為「中間型類結核型麻風」又稱中間類結核型(BT)、邊間類結核型(BT)。因患者本身為外籍移工,經確診後已被遣送回國,無法繼續追蹤其後續治療情況。回顧近年來,臺灣地區在漢生病防治雖已有明顯的成效,但大量東南亞外籍移工來臺工作的同時,對於漢生病的防治及偵測工作則須重新省思及警覺。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