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枋為在排樓面上呈弧線彎曲形的枋木,為一橫向木構件,常見有三彎枋或五彎枋。亦可稱「琴樑」,其一詞出自《淡水廳築城案卷》。
「排樓」建築物正面平行門楣或壽樑以上的木構造,從字面來看,有一排一排架上去的意思,意即樑枋之上以斗栱疊高,形成面狀的結構,它主要是起橫向聯繫作用,有助於穩定建築物的構造。
考究早期的傳統建築,在排樓面多用直枋,直枋上疊置「一斗三升」或「一斗六升」斗栱,如果高度不夠,可再複製一層。在閩臺地區的做法,則較常使用彎枋,彎枋搭配連栱,以波浪型的線條形組成面狀,就力學的角度,彎枋比直枋更好,更穩定。
在臺北孔子廟大成殿可見極完整的排樓,它在樑枋上先置「斗抱」,再架「三彎枋」,其上再架連栱,即左右相連的栱,其上再放置「一斗三升」。如果兩柱距離較大,也可用「五彎枋」,其目的就是不讓空隙太多,就視覺上也顯得更熱鬧。圖片為臺北孔子廟大成殿。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