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簷桁」為大木作構件之一,位於屋架最外端,且懸在屋簷下的桁木,承挑屋簷之重量。宋《營造法式》稱為或「橑風槫」(圓形)或「橑檐方」(方形)。
根據宋式建築,橑檐方因承托屋檐的重量,負荷較重,所以斷面高度為其他枋的一倍,橑檐方下方會以斗栱或替木承托,在清式建築中,挑簷桁的直徑是三斗口。
在臺灣,「挑簷桁」屬於「外竂楹」,也稱「捧前楹」,大部份是以通屐(通樑出屐)承托,通屐下方會有正、副斗栱支撐,有些通屐會帶吊筒,亦或束木,吊筒兩側則有托木加強承托。
另一個常見的做法是通屐前端先承捧前砧,然後再承接捧前楹,捧前砧的高度,會讓屋坡顯得比較平緩,有時捧前楹亦會與桷木封簷合料。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