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楣」是兩柱上端起聯繫與承重作用的水平構件。簡單的大楣以包巾彩繪裝飾,複雜的則雕有八仙人物、雙龍獻球等圖案。
宋《營造法式》稱「闌額」,《清式營造則例》稱作「額枋」,清代大式建築常設上下兩層額枋,上面為「大額枋」、下面為「小額枋」,位於內柱之間的稱為「內額」。
在臺灣傳統建築構造中,「大楣」經常位於大門之上,較常見為矩型斷面的木構件,強調看面的寺廟三川殿也會使用石材仿木,如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新竹都城隍廟等,圖片為臺中樂成宮前殿之石雕大楣。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