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龍柱」即是在傳統建築中常見的石龍柱。圖片為艋舺龍山寺前殿龍柱。
在祠廟建築中雕以龍身纏繞一周的柱子,其柱身多為圓形或八角形斷面,龍身通常頭下尾上,但亦有少例為頭上尾下,較近代的廟宇喜在一柱上作雙龍,稱為「天翻地覆」法。陳應彬建造的臺北陳德星堂前殿,使用的雙龍柱即為臺灣現存最早一對雙龍柱。
「麕龍柱」為清光緒末年惠安石匠所用名詞,臺灣初見於1908年(明治41年)北港朝天宮。「麕」形如鹿,「麕龍」即指有鹿角的龍,臺灣寺廟常見的石龍柱多屬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