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孔子廟在1939年(昭和14年)中軸建築才告峻。這期間主匠王益順卻不幸在1931年(昭和6年)逝世,因而臺北孔子廟實際上有些部分由他人完成。特別是二戰之後,交趾陶由多人補足,我們今日所見到的全貌,係出自多人合作之結果。
1928年(昭和3年)臺北孔子廟大成殿完成,迴廊三面及屋頂水車垛的交趾陶由著名的洪坤福施作,他的人物姿態生動,臉部表情亦豐富,現在仍保留一小部分在大成殿水車垛上。
王益順設計的寺廟常與洪坤福合作,最早為1919年(大正8年)的艋舺龍山寺,其次為臺北孔子廟。二戰後臺北孔子廟交趾陶的修繕由其高徒姚自來及再傳弟子林再興參與。姚自來1910年(明治43年)出生,今新北市林口區人,他拜洪坤福為師,天資聰穎,與師兄弟陳天乞、張添發、陳專友與江清露被匠界譽為五虎將。姚自來跟隨洪坤福多年,參加臺北孔子廟工程。1929年(昭和4年)出生的林再興拜洪坤福弟子石連池為師,因而作品藝術風格一脈相承。林再興最早來臺北孔子廟為1951年(民國40年),當時才30多歲出頭,後來又承作嘉義城隍廟、北港朝天宮及艋舺龍山寺等,1998年(民國87年)榮膺教育部「重要民族藝師」頭銜。臺北孔子廟的「旗球戟磬」由他修補完成。
臺北孔子廟雖是儒家建築,但因長年有民間藝師參與,它雖不建門神,但水車垛上卻佈滿許多歷史演義故事,訴說著忠孝節義典故,也是臺北孔子廟特色之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