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古寺廟中不論木雕、石雕或泥塑、剪黏之工藝中,螭龍的題材特別普遍,幾乎從屋頂、牆面、樑柱至牆角皆可見到螭龍之裝飾,螭龍通常以雌雄成對出現較多,象徵陰陽相濟,局面圓滿。
螭龍的造型包括頭、身、尾與四腳,但彎曲的身軀很自由,可以依造型的需求作多樣性的變化。大龍峒保安宮前殿尚保存清嘉慶年間所雕螭龍石窗,包括以四隻螭龍構成的方窗與八隻螭龍構成的圓窗,構圖嚴謹,造型極為生動。
艋舺龍山寺大殿在二戰中被炸毀,當1955年(民國44年)四隻螭龍,中央圓鏡內分別雕「松鶴仙翁」與「鹿苑麻姑」。四角雕蝙蝠,諧音「賜福」,仔細比較有些微差異,推証分別為二組石匠師所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