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寺廟前殿中門左右早期多設置「抱鼓石」,或稱為「石珠」,因其形狀有如古代「圓璧」。至清代中葉的鹿港龍山寺也仍置抱鼓石。但清中葉嘉慶年間,設置石獅開始蔚為風氣。淡水福佑宮即可見1796年(嘉慶元年)的石獅,但當時石獅的尺寸較小,而且習慣上左邊公獅開口,右邊母獅不開口。
1912年(大正元年)從臺北府城內遷建至大稻埕的臺北陳德星堂,其前殿大部分由陳應彬重建,石雕牆垛及龍柱、石獅也重新雕琢,這對石獅值得注意觀察,它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首先是尺寸放大,從臺座底至獅頭,約有近2公尺高,並且石材用料碩大,可能近1噸重。其次公獅與母獅打破傳統民俗說法,兩獅皆開口,可謂笑口常開迎賓客。注意比較左右兩獅的石雕細節,發現紋路及手路相異,據石垛上落款匠師名字,左邊為蔣梢,右邊為蔣九,可視為石匠師的對場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