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古建築的裝飾動機,源自於象徵、祈願、辟邪、表彰與審美等價值判斷。漢人移民的裝飾可上承自中國數千年古老的傳統,而原住民也有自己的圖騰或祈福象徵的圖案,如百步蛇或祖先像。漢人建築依使用者的社會地位或神格地位,裝飾題材除了自然的鳥獸蟲魚及人物,也有想像中創造出來的靈獸與神怪。
臺灣傳統建築中會施以裝飾的部位構造包括屋脊、牆垛、山牆、門窗、斗栱、樑枋、柱、藻井等。表現的形式包含石雕、磚刻、泥塑、木雕、彩畫、交趾陶、剪黏等。依照觀者步入廟宇的欣賞順序,站在廟埕上遠眺,屋頂上如中脊、排頭等部位可見到色彩鮮豔、造型曲線優美的剪黏、交趾陶、泥塑,室內則可於水車垛,或是門窗之上的牆面見到相對屋頂尺寸小而精美的作品。入門時,建築正立面顏色樸實的牆垛與石獅、抱鼓石、龍柱,由石作司傅施以精美的雕刻。具重量感的造型與繁複鮮豔的門神,在畫面的欣賞上相互平衡。入內後抬頭所見的棟架、樑枋與門扇則由木雕、彩畫師傅表現雕刻與繪畫。
透過觀察這些裝飾工藝所在的部位,可知建築裝飾工藝的表現受限於材質特性與結構力學的考量,交通不易所發展出區域性的特色與審美,與不同時期其他文化的匯入與交流,同樣反映在建築裝飾藝術的表現與發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