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福和宮創建於1766年(清乾隆31年),祀奉神農大帝,原是一座土造小廟,初名「五穀廟」,1925年(大正14年),由當地鄉紳黃文慶及童玉堂捐地,遷建於廟仔尾溝前,由中和在地大木匠師陳應彬設計,率次子陳己元承造,峻工落成改稱「福和禪寺」,戰後更名為「福和宮」。兩殿兩護室的中和福和宮,被視為臺灣本土廟宇大師陳應彬,後期風格轉變的重要轉折點。
彬司派最擅長的「假四垂」屋頂,通常是出現在中軸的三川殿,高度低矮,風格親民,但中和福和宮的「假四垂」卻是出現在兩側的龍虎門,它的三川殿及正殿,採用的是排樓式升安(斷簷升庵)屋頂,這是由溪底派王益順打造艋舺龍山寺時引入臺灣的屋頂形式,視覺風格上較為高聳。
此外,中和福和宮三川殿簷下也佈滿溪底派慣用的網目斗栱,由如意斗栱交織而成的裝飾飾帶。廟宇整體秀面出現由兩座假四垂屋頂,環伺著一座排樓式升庵屋頂的奇特風格,乍看之下,宛若是漳泉兩派匠師,在此渾融交會,但實為彬司派獨立設計之作。
一般認為,彬司派從中和福和宮起,開始融入不同派系的寺廟設計精華,成為各派匠藝之集大成者。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