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接雲寺現址位在板橋府中路、西門街與館前西路交會處。兩百多年前板橋地區並無觀音媽廟,故當地居民只能徒步到中和柯子(科仔)崙石壁湖山頂,漳州人的信仰中心「慈雲巖」參拜。此寺因1853年(清咸豐3年)漳、泉械鬥而燬於祝融,神像由中和庄科仔崙迎來板橋。1856年(咸豐6年),十三庄仕紳推舉板橋林家林國芳主事,將觀音媽恭迎至板橋舊城西北隅處建廟供奉,寺名「接雲寺」,乃指「承接慈雲巖香火」之意。
1878年(光緒4年)因林家建五落大厝,接雲寺地處計畫範圍內,乃由原址遷移至舊城西南隅現址重建,歷九年工程,於1887年(光緒13年)始落成。至1914年(大正3年)寺廟建築久遠棟樑朽腐,前清特授臺東都閫(墾)府劉嘉輝與當時管理人林清山兩位先生倡議重新修造,聘請大木匠師陳應彬負責設計,於1916年(大正5年)完工。陳應彬在這座佛寺做了第三座長枝八角結網並捐獻石柱及旗球戟磬垛。
廟宇格局為兩殿兩護室,三川殿採用彬司擅長之重簷歇山假四垂頂,這是繼著名北港朝天宮之後建造,大木結構技巧更形成熟而繁複,三川殿內做長枝八角藻井,亦是臺灣寺廟木構造技法的高峰;兩側龍虎門作假三山,秀面主從錯落有緻,大殿採單檐式兩坡屋頂,簡潔莊嚴。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