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8年(明治41年)北港朝天宮改築之後,全臺各地的許多寺廟也受其影響,進行建築物的重建或修繕。這股風潮從1908年延續到1937年(昭和12年)左右,近30年間,全臺估計有超過一百多座廟宇進行改築,有的擴建規模,有的增加高度強化視覺壯麗效果,對此改築運動最具影響力的匠師非常多,其中陳應彬是最重要的一位大木匠師。
陳應彬在1908年(明治41年)主持北港朝天宮大修之後,又主持臺北陳德星堂遷建,至1916年(大正5年)受聘改築板橋接雲寺。這三座廟在外觀上有明顯的共同點,即前殿屋頂採用「假四垂」頂,在主屋頂之上再加一座小屋頂形成重簷。
附圖為古建築學者李乾朗教授珍藏之「板橋光畫寫真館作」的繪葉書(明信片)大約拍攝於1916年(大正5年)之後,我們可見寺前很空曠,左右護室為白牆,外觀樸實,但前殿屋頂為重簷「假四垂」,優美的屋脊與屋簷曲線顯得特別明顯。
從這張明信片看接雲寺外觀,也反映出古時人們對寺廟建築的美感要求,前殿是廟門,盡量高聳華麗,而左右護室則簡單樸素。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