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劍潭寺位在基隆河至圓山的轉彎處北岸,是臺北最早見諸於方志文獻上的古寺,余文儀續修《臺北府志》載有石碑記述「僧華榮至此,有紅蛇當路,以筊卜之,得建塔地,大士復示夢,有八舟自滬之籠,可募金,果驗,寺遂成」,寺的創建傳說更增其神秘性。
至1914年(大正3年)由臺北富紳辜顯榮、黃玉階、張清港與耀立法師等倡議改築,獲總督府允准,並聘大木匠師陳應彬負責設計改築。這座佛寺原所在地近臺灣神社,所以日本統治當局較為注意,到了二戰期間,甚至被迫拆除,只將局部石龍柱及石雕遷至大直重組,但原寺形制已失,非常可惜。
它的石龍柱為一柱雙龍,比例較為瘦長,被拆下重組於新址,現仍可見到。而殿內的八角藻井也重組在新殿內,迄今仍可欣賞這座像雨傘形式的藻井。它不用太複雜的斗栱,頂部使用有角樑及曲面天花板的構造,這種藻井在宋代《營造法式》書中稱為「陽馬板」,於此可見它承自源遠流長的古老文化。這座由陳應彬設計的佛寺,其大殿為八角形有三重屋簷,飛簷起翹,所為「勾心鬥角」,為臺灣之孤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