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翻砂鐵花窗工藝

翻砂鐵花窗工藝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臺灣寺廟建築工藝隨著時代轉變而吸收新的技術,在1920年代到達一個高峯。當時吸收鋼筋水泥工法、磁磚、鑄鐵、玻璃及洗石子等技術皆可在寺廟改築中見到。這亦是民間藝術有廣大包容力,能融入從日本或西洋傳入的工藝技術,其中「翻砂鑄鐵」是值得注意的技術。

         翻砂指的是以砂加膠來製作外模,再灌入熔化的生鐵漿,冷卻後打破外模而得到鑄鐵模。原先廣泛運用於機械零件或爐灶鑄鐵門、水溝蓋及欄杆等。

         1925年(大正14年)陳應彬與吳海同合作改築桃園景福宮,在護室的窗上安裝花瓶形窗,即使用精美的翻砂鑄鐵窗。現在無法考證它出自那家鐵工廠?但同類型的鐵窗在大溪蓮座山觀音寺也有,推斷可能出自桃園一帶工廠。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撰寫者
李乾朗
資料來源
康諾錫,《桃園景福宮 大廟建築藝術與歷史》,台中:立誼,2005。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