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的技法在宋朝李誡的《營造法式》書中記載有四等,包括「剔地起突」(深浮雕),「壓地隱起華」(淺雕),「減地平鈒」(淺雕磨平),與「素平」(打平)等四種。其中素平就是以水磨平,在上面可作「線雕」。
臺灣古寺廟如果要施「淺雕」,所用石材當要堅硬,在清代多用白色花崗石,從泉州運至臺灣,以壓艙石為多。船隻從泉州來臺,恐太輕而不穩,通常在船艙下載石材。1920年代的寺廟改築時期,寺廟則多採購質地最硬的「青斗石」,因它可以進行更精細的雕琢。
1930年代,以泉州運來的青斗石所建的南鯤身代天府,運用多種技法,圖所見為素平上施線雕。線條細緻有如國畫中的「鐵線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