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石雕的技巧在宋李明仲《營造法式》書中刊介有 「素平」、「壓地隱起華」、「剔地起突」、「減地平鈒」四種,所謂「素平」即是在磨平的石材上不作任何雕刻。「壓地隱起華」是淺浮雕,將圖案略凸起,其餘地則凹下去。「剔地起突」則是深浮雕,主題突出較多, 其餘地深凹陷 ,至於「減地平鈒」 則是刻凹淺條花紋,圖案之外很淺地剷去一層皮。
石雕經過千年演變至清代發展出更多種雕法。以艋舺龍山寺所見,則又有「水磨沉花」,即凹下石面之陰雕;又有「水磨打點」以精細尖鑿打密佈之小點。至於深浮雕又有「內枝外葉」,即透雕。
1919年(大正8年)艋舺龍山寺改築,從惠安聘來蔣氏石雕匠師,他們留下許多珍貴的傑作 ,我們在龍山寺前殿可以欣賞上述諸種藝術加工技巧。1927年(昭和2年)中和福和宮改築,臺灣匠師及泉州匠師左右對場,各顯神通也留下傑作。中和福和宮的「壓地隱起華」作品,主題為「螭虎團爐」四角有四隻蝙蝠翅膀相連形成邊框,其構圖嚴謹,雕法細緻。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