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從清代至日治時期所建的宅第或寺廟,最喜用福杉。福杉是福州杉之簡稱,但事實上,福杉多生長於閩江上游的西北山區,福杉可長至10多公尺,樹徑圓直而修長,且節疤少。從森林中砍下來的原木,要經過浸泡,才能脫去樹木中的濕氣。一般是將原木編成木排推入溪流中,任其漂流至下游的福州,所以才被稱之為福杉。
有一種說法是運到臺灣的福杉,常結成木排,浮在海面再以帆船(戎克船)拖至臺灣,因而浸泡海水之後,具有防腐防蟲作用,福杉要長久脫汁及乾燥才是上等材。
福杉可以長到直徑約1尺(30公分)左右,很適合作建築物的柱子成或樑,一根福杉可以至作成樑柱,但也可以用局部邊材,稱為「白漂」。其部位近樹皮,質地較差,一般多用在屋瓦下的桷木或門窗,因其較不具力學作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