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專琳,大木匠師,約1914年(大正3年)生於桃園尖山,因幼時不易養育,父母改名為陳煌,後與其熟悉者皆以「煌司」稱之。陳專琳拜大木匠師陳己元為師,己元為著名大木匠師陳應彬次子,因而陳專琳在習藝過程中,時有機會參與陳應彬主導營建的廟宇,受彬司和己元指導。16歲時他曾隨彬司建木柵指南宮,後亦參與桃園景福宮和中和福和宮等。
1988年(民國77年)古建築學者李乾朗於高雄對陳專琳進行口述訪談,據陳專琳表示,他當初欲學習大木時,因其父陳圳也是木匠,曾拜陳應彬為師,於輩份上的考量,他轉而拜彬司次子陳己元為師。出師後,仍隨己元司在北部承接營建工程,當時彬司時常到工地監督。彬司十分注重徒弟的學習態度,他16歲時隨匠幫作桃園景福宮正殿時,前殿由吳海同承作。有一回他負責鋸木料,將一塊原須上部分略縮約三分,整體上小下大,作白菜造型吊筒的木料鋸短了,老彬司得知後,便拿著拐杖追打他。老彬司通常在晚間的燭光下,執筆墨於紙上,親自教導徒弟們繪螭虎之技巧,眾人對老彬司皆心存敬重與尊畏。
在陳專琳的敘述裡,陳應彬的個性與形象靈活鮮明,躍然紙上。透過徒弟的回憶,可以得知彬司對於工作、學習態度的嚴謹,並以己身為範,辛勤指導徒弟精進的過程,並同時理解受訪者大木匠師陳專琳的習藝歷程,與過去師徒制具有輩份考量的師從關係。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