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泥塑剪黏匠師-陳世仁

泥塑剪黏匠師-陳世仁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泥塑剪黏匠師-陳世仁

        交趾陶剪黏匠師陳世仁,1951年(民國四十年)出生,十多歲開始隨祖父陳天乞四處建廟,艋舺龍山寺中殿屋頂修復工程為他與祖父的首次合作。

        陳氏一派「重曲勢,輕細節」,神韻架式為重,遠觀便得知師傅之手藝,而陳氏一派師承洪坤福。常見的剪黏手法可分為三分剪、半堆剪、七分剪、不見灰等,陳天乞及陳世仁尤其擅長「半堆剪」手法,與廟宇中常見的不見灰之最大不同,利用碗片縫隙間的灰,堆疊出人物的衣摺或動物的肌理,目的在使作品更有層次,也因在碗片之上又堆疊灰,更加強碗片之間的黏著度。

        今陳世仁作品可見於中壢新街廟(仁海宮)、汐止拱北殿、臺北大稻埕慈聖宮、淡水福佑宮、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及新加坡雙林寺等。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泥塑剪黏匠師-陳世仁 / 撰寫者:蔡沂孜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eople&id=635393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生年月日/時期
民國/戰後時期
國籍
臺灣
撰寫者
蔡沂孜
性別
職稱
泥塑剪黏匠師
參考資料
李乾朗,《臺灣傳統建築匠藝五輯》,台北市:燕樓古建築,2002。 《台灣交趾陶裝飾藝術》,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工作單位
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臺北陳德星堂、汐止拱北殿等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