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臍帶綁縛麻繩

臍帶綁縛麻繩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這條麻繩是孕婦生產後,剪斷胎兒臍帶後捆縛臍帶止血用的麻繩。

台灣早期西醫缺乏,清代即有民間的產婆幫助產婦接生,但因為產婆沒有接受過醫學訓練,衍生不少問題。明治39年(1906)8月10日,臺北醫院院長長野純藏發現一個問題,當時臺灣本島產婆(或稱先生媽)欠缺適當的教育程度,原本可以獲救的孕婦、產婦、褥婦及嬰兒卻因處置失當而陷入重症,甚至回天乏術。他於是建議台灣總督府要培育台灣本島合格產婆。臺灣總督府採納臺北醫院院長的建議,於明治40年(1907)7月4日以府令第51號訂定「臺灣總督府助產婦講習生規程」,大正11年(1922)2月18日以府令第8號訂定「臺灣總督府醫院助產婦講習所規則」,取代原先的「臺灣總督府助產婦講習生規程」;規則中規定,入講習所之資格須為17歲以上之女子,且符合一定之教育程度或者具看護婦(即護士)經驗及同等學歷以上者,彰基自費招考的看護婦訓練班學生,即有許淑英女士循此規則考試通過。

產婦在家生產,產婆前往產婦家中接生,胎兒出生後切斷臍帶後,早期使用麻繩綑綁臍帶以止血,二戰後已不用。這段麻繩見證台灣早期民家生產條件的困乏,以及產婆對於產婦及新生嬰兒健康的貢獻。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財團法人切膚之愛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撰寫者
劉耀仁
創作者
未明
時間資訊
入庫日期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