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災後重建的綠美化工程當中,栽種本土植物是常見手法,然而,有些植物卻容易被誤認、誤栽,譬如本土的土肉桂和外來種陰香,後者在921重建期曾被大量栽種在庭園、農場及道路等綠美化工程區,儼然是山寨版土肉桂,例如照片中埔里中山路三段埔里酒廠到信義路口分隔島、九份二山傾斜屋附近、暨大校園圓形劇場旁都可以看到。
埔里60歲以上居民多認得本土特有種的土肉桂(Cinnamomum osmophloeum),它常長在近郊山坡,居民會挖掘樹根,啃食香又有點辣的根部樹皮,或採摘枝葉提煉精油、肉桂露、泡茶或滷牛肉、豬肉與豬腳;陰香(Cinnamomum burmannii)的外形很像土肉桂,苗木不易區別,以往曾被誤認或冒充土肉桂。事實上,陰香是原產中國福建、廣東、廣西及印度等地的外來種,大家種植後很高興樹木長得快又高大茂盛,但後來發現它的化學成分與土肉桂不同,更逐漸形成外來入侵植物,政府及居民正想辦法防止擴散,避免造成生態危害。
歷經921重建期的錯誤經驗,大部分居民已知道要小心辨認,避免重蹈錯誤。辨別要點如下:土肉桂的小枝淡綠色,葉表淡綠色,葉背灰白色;陰香的小枝紅褐色,葉表深綠色,葉背淡綠色;尤其是在幼嫩枝葉及小苗期特別明顯。此外,陰香果實之宿存花被片先端呈截斷狀脫落,而土肉桂宿存花被片幾乎完整保存。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