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麥帥公路的興闢

麥帥公路的興闢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麥克阿瑟公路(英語:MacArthur Thruway),簡稱麥帥公路,是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1964/05/02—1977/07/10),為今中山高速公路基隆-台北路段的前身。麥克阿瑟公路於1962年(民國51年)5月正式開工,一開始的名稱叫作「北基二路」,後來又改名「北基新路」,最後以紀念美國二戰名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命名為「麥克阿瑟公路」,該公路從臺北市南京東路羽毛球場(今臺北體育館)開始,經由正氣橋跨越基隆河後,經過內湖、汐止、五堵、六堵、七堵、八堵,迄於基隆市孝二路、忠四路口,全長約23公里。

當年興建麥帥公路的用意係為紓解臺北—基隆間交通,並為提升作戰所需,決定比照國外高速公路形式,設計為封閉式的汽車專用公路。該公路是在美援協助之下完成,建設經費共計新臺幣二億六千多萬元,施工兩年,於1964年(民國53年)5月2日完工通車,由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沈怡、美國駐華大使館代辦高立夫共同主持剪綵揭牌,並由臺灣省公路局的金馬號車隊開啟了臺灣高速公路運輸的紀元。麥帥公路完工通車後,與臺北市南京東路共同編為省道台5甲線。中山高速公路於1971年(民國60年)8月14日正式動工,原麥帥公路大部分路段(今基隆-臺北內湖南京東路出口路段)拓寬併入中山高速公路,就此麥帥公路便走入歷史。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麥帥公路的興闢 / 撰寫者:李正仁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雞籠文史協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28062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雞籠文史協進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2021.02.0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麥克阿瑟公路;照片由網路搜集
撰寫者
李正仁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