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光部落通常會在巴戈浪或是豐年祭的時候吃到酒釀、米酒。酒麴通常是春夏之際約5、6月製作,釀酒技術在部落裡通常僅由長輩傳給家中的大女兒不外傳。此道料理由Kaadaadaan(電光)部落族人Tahuk malulung張萬生再現此傳統飲食料理。張萬生於民國91年時意識到部的釀酒技術逐漸失傳,於部落大學向池上大埔部落的老師習得酒麴製作技術並致力推廣。在台東培育多名學子。酒麴工序總共有4道工序,此為第4道:培養麴菌。
將灑上菌母的小米糰用毯子將竹篩覆蓋,兩天後傍晚觀察其發菌情況,若每顆小米糰表面都長出白色菌絲,即可掀開毯子。如未完成則再繼續覆蓋至第3天早上,拿出室外曬太陽,曝曬時間為每天早上至中午半日即可收至室內,重複曝曬約10-15天,黏在竹篩上的小米糰乾燥後即會自行脫落,即已成為酒麹不需用手剝。
麴菌的生長,仰賴環境溫度,適合製作酒麴的時間為春夏之際,草藥生長旺盛的時節,溫度適宜不會太冷使菌休息不好發,亦不會太熱使菌亦過度活潑。最後將做製作好的酒麹裝入夾鍊帶內放在冰箱冷凍保存,即可於不同時節進行釀酒。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