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sikau部落傳統木製搗具_husau(杵) 、nusung(臼)

Pasikau部落傳統木製搗具_husau(杵) 、nusung(臼)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Pasikau部落傳統木製搗具_husau(杵) 、nusung(臼)

圖中一組木製器具為 husau 與 nusung 是郡社布農語對杵與臼的稱呼。此物件為Pasikau部落族人 Dahu  Takishusungan 胡榮茂先生所製作,取自然乾燥約半年的櫸木削切而成。目前仍為日常中會使用的生活道具。

木杵與木臼是布農族人去除食物外殼的器具,布農族人就地取材應用質地堅硬的 havutad (櫸樹)製作而成。手舉的叫木杵,舂米的凹槽圓形器具叫木臼。布農族即以木杵搗木臼來舂米,將粟米去殼之後烹煮食用。

布農族人實行大家庭制,搗米的工作是由媳婦們輪流來作,清晨雞鳴之後,即起床開始搗米,每次搗米只搗一天的份量。有時丈夫也會幫忙搗米,畢竟搗米是一天之中,第一件要做的重要工作。所以布農族人也會特別為孩童製作小型的木杵和木臼。大致而言,婦女應用中型的木杵與木臼,男子則用大型的木杵與木臼。

臺灣原住民諸族大都以粟米為主食,因此木杵和木臼為各族必備的生活重要器具,木杵臼的外形又因族群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大體而言,布農族、泰雅族、達悟族等的木臼外型都帶有腰身,鄒族的木臼則似木鼓般的腰身突出。(摘自延平鄉志-洪健榮等撰述;洪健榮、田天賜主編)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Pasikau部落傳統木製搗具_husau(杵) 、nusung(臼) / 撰寫者:陳宥融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2695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撰寫者
陳宥融
創作者
胡榮茂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07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